• 中英互译
  • 中法互译
  • 中日互译
  • 中韩互译
清除

鱼际穴

鱼际穴,穴位名,出自《灵枢·本输》,穴属手太阴肺经,位居肢体末端,脉气细小,故名。

  • 穴位名称
    【释名】少,小;商,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、羽)之一。
    鱼际穴

    鱼际穴

    【别名】鬼信。
    【穴义】肺经体表经脉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经内部通道回归肺脏。
    【名解】1)少商。少,与大相对,小也,阴也,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。商,古指漏刻,计时之器,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。少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流注方式为漏滴而下。本穴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,因而在少商穴的经水更为稀少,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。少商穴在拇指之端,其滴下的位置是从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,即由体表经脉流向体内经脉。2)鬼信。鬼,与神相对,指地部或阴类之物。信,信用。鬼信名意指本穴流注的地部经水遵守其规律而运行。因本穴为地之天部与地之地部的连通之所,肺经体表经水的运行为漏滴般滴向肺经体内经脉,有如计时之器的漏刻般遵守其运行规律,故名鬼信。3)肺经井穴。井,地之孔也。因本穴的流注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并从孔穴通道而流,故为肺经井穴。4)本穴属木。属木,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气血物质的流注方式是经水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,而温热水湿之气则从地之地部向天部蒸发,此向外蒸发的温热水湿之气因其水湿含量较大只能上行于天之下部,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,并不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,故其属木。
  • 穴位解析
    手太阴肺经荥穴,五行属火
    主酒病,虚热舌黄,身热头痛,恶风寒,伤寒汗不出,胸背痛不止,肘挛肢满,喉干,呕血,心痹,悲恐,乳痈。
    胃气下溜,五脏气乱,皆在于肺者,取鱼际,足少阴俞
  • 穴位性质
    【气血特征】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,经水量极少,经气量较多。
    鱼际穴解剖

    鱼际穴解剖

    【运行规律】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,经气则由地之地部外出天部。
    【功能作用】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,排泄体内肺经之气。
    【解剖】皮肤、皮下组织;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、指掌侧固有神经背支 (属正中神经)和拇主要动脉分布。
    【定位】
    第1掌骨中点桡侧,赤白肉际处。
    【解剖】
   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;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;布有前臂外侧
    鱼际穴 肺经

    鱼际穴 肺经

    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。
    【主治】
    咽干,咽喉肿痛,失音。
    ②咳嗽,咳血。
    ③小儿疳积。
    【操作】
    直刺0.2~0.5寸,禁灸。
  • 文献摘要
    《千金方》:主耳前痛。
    《铜人》:忽腮颔肿大如升,喉中闭塞。
    《图翼》:泄诸脏之热,项肿,雀目不明,中风
  • 配穴举例
    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 (《针灸大成》);配劳宫治呕吐,配大陵治咳逆气喘 (<千金要方>).配翳风治痄腮 (<针灸学>).
    中冲关冲,有醒脑开窍,泄热启闭的作用,主治中风昏迷。
    合谷,有清热利咽的作用,主治咽喉肿痛。
    大敦,有镇心涤痰,泻肝清热的作用,主治狂证。
  • 临床运用
   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、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。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、咽喉肿痛、失音;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;单针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;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

    辩证

    【功能】泻热开窍,回阳救逆,利咽镇痉。
    【主治】咽喉肿痛,咳嗽,鼻衄中风昏迷,中暑,呕吐,癫狂,高热,小儿惊风
   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烧,支气管炎,肺炎,咯血;
  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:休克,精神分裂症,癔病,失眠;
    五官科系统疾病:齿龈出血,舌下肿瘤,口颊炎;
    其它:脑溢血,盗汗,小儿惊风,手指挛痛。
    配穴举例】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 (《针灸大成》);配劳宫治呕吐,配大陵治咳逆气喘 (<千金要方>).配翳风治痄腮 (<针灸学>).
    中冲关冲,有醒脑开窍,泄热启闭的作用,主治中风昏迷。
    合谷,有清热利咽的作用,主治咽喉肿痛。
    大敦,有镇心涤痰,泻肝清热的作用,主治狂证。

    治疗

    【操作】直刺0.1寸,或向腕平刺0.2~0.3寸,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,可灸
    【文献摘要】
    《千金方》:主耳前痛。
    《铜人》:忽腮颔肿大如升,喉中闭塞。
    《图翼》:泄诸脏之热,项肿,雀目不明,中风。
    【现代研究】有实验表明,针少商等穴有助于因CO中毒而昏迷的病人苏醒,使血中CO性血红蛋白解离。其针刺组针前血中CO含量为53.8%,针后15分钟即降至25.5%,而对照组则由原来的45%降至30%,二者差异显著。实验动物苏醒之时间:针刺组4.4分钟,而对照组为11分钟。
  • 相关链接
    中暑
   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、生活或活动,因暑热侵袭,致邪热内郁,体温调节功能失常,而发生的急性病变。古称“中(日曷)”,俗称“发痧”。但见头晕、头痛、懊恼、呕恶者称“伤暑”,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“阴暑”和“阳暑”。猝然昏倒者称“暑厥”,兼见抽搐者称“暑风”。
    【病因病机】
    本病的发生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、长途行走、田间作业史。年老、产妇、
    体弱者可在通风不良、过度疲劳、过量饮酒时复感暑热、湿法之邪而发本病。
    1。伤暑暑热扶湿,郁于肌表,汗出不畅。热不外泄。
    2。暑陷心包,暑热活灼,内犯心包,蒙蔽心窍,如热邪炽盛,还可导致气阴两伤的危候(虚脱症状)。
    【辩证治疗】
    1。轻症
    治法:解表清暑,和中化湿。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。
    处方:大椎合谷,陷谷,内关足三里
    随证配穴:头痛者,加头维。呕吐者,加中脘
    刺灸方法:阳暑针用泻法。阴暑针用平补平泻法。
    2。重症
    治法:清泻暑热,宁心开窍。以督脉、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。
    处方:百会,水沟,十宣曲泽委中合谷,曲池
    随证配穴:手足痉挛或抽搐者,加太冲、阳陵泉。烦躁不安者,加四神聪
    刺灸方法:针用泻法,并可在十宣、曲泽委中穴处刺络出血。
    方义:百会、水沟、十宣清热开窍醒神。合谷、曲池退热解痉。曲泽、委中以泻营血之暑热。

以上来源于: 百度百科

有道词典-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词典,立即下载

有道首页|反馈意见| 切换到PC版

©2015 公司 京ICP证080268号